top of page

隱形殺手隨時偷襲 [高耀鈞醫生 心臟專科醫生]


不可不知 房顫分類及病徵

由於大部分確診房顫的患者均是隱性患者,並沒有明顯徵狀,通常都是意外地發現或於出現併發症後才得知自己患上此症。房顫共分成4種,主要按病發時間的長短劃分:

陣發性房顫 (Paroxysmal AF) 心房持續亂跳的時間短促(少於7天),並會自行停止

持續性房顫 (Persistent AF) 病發時間維持於7日以上,或需要醫生進行電擊治療

長期持續性房顫 (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 房顫持續1年以上,醫生採用維持正常心律的方法幫助病人

永久性房顫 (Permanent AF) 與長期持續性房顫類近,房顫維持1年或以上。由於病發情況較穩定,醫生會多採取控制心跳的方法幫助此類病人

如何得知房顫已悄悄靠近? 有任何徵狀嗎? 雖然隱性房顫讓患者難以察覺,但始終還是有跡可尋:

房顫初發時,患者會感受到…

  • 心跳過快

  • 心跳節奏紊亂

  • 心跳過快時有頭暈感

  • 短暫眩暈

  • 間歇性昏迷

房顫比較嚴重的患者更會出現…

  • 心臟衰竭

  • 容易氣喘

  • 運動量明顯下降

  • 中風*

(*中風已是房顫其中一個主要的併發症,代表心臟中一些瘀血或血塊流至腦部,嚴重者更能導致半身不遂。)

房顫可以成功根治嗎?

視乎病人房顫的嚴重程度而定。初期的心房顫動,成功根治的機會相對較高。

初期患者可以藥物幫助控制心跳,當用藥物無法控制房顫,則可考慮採取「導管消融術」進行治療。但當病情慢慢惡化成持續性或長期持續性時房顫,手術成功率便會減低。 房顫特別之處是:房顫時間愈長,對心房的傷害愈大,可說是個「自我傷害」的循環過程。所以,當病症初發時,也可選擇使用導管消融術來根治房顫,避免演變成更嚴重房顫。

生活小貼示 揪出隱形殺手

導致房顫增加的風險因素:

  • 高齡年紀

  • 肥胖

  • 呼吸道疾病 (如睡眠窒息症)

  • 其他心臟疾病 (如冠心病、心臟衰竭、血壓高及糖尿病等)

如患者能管理好上述可控制的風險因素(如體重、血壓、血糖),引發房顫的機會方亦會相對減少。

對付隱性房顫,除了管理風險因素,也需提高健康意識。市民應每年進行健康檢查,亦多留意自己的脈搏跳動: 如市面上一些檢測心跳頻率功能的血壓計,能提醒用者是否有心律不整、更有手機應用程式能測量及紀錄心跳,如發現自己心跳節奏紊亂、持續出現房顫徵狀,便需尋求醫生協助。

高耀鈞醫生

心臟專科醫生

​關於我們

香港醫療站的創主是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網上平台,為香港市民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醫學資訊。

 HKMED
  • Facebook Basic Black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Join our mailing list

Never miss an updat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