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復康會邁向60週年 -[梁佩如博士 香港復康會總裁]

香港復康會(The Hong Kong Society for Rehabilitation),成立於1959年,是一家由香港著名骨科醫生,有「香港復康之父」之稱方心讓爵士所創辦的非牟利慈善機構。去年的服務人次超過155萬,而2019年復康會將會邁入60週年。今次香港醫療站有幸採訪復康會的總裁梁佩如博士,讓讀者對香港復康會有更多的了解。

香港復康會有約30個服務單位,分別服務有不同需求的殘疾或面對健康挑戰的人士,其中最為人知的是「復康巴士」,它以無障礙巴士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為有困難的殘疾人士提供特別交通服務,藉以讓殘疾人士走出家門,更快適應因傷殘帶來的改變,並推動社會共融。

HKMED小小編: 在香港,需要復康服務與設施的人有多少?最大的需求在那裡?

梁佩如博士:

復康的概念是希望可以達到「助人自助」,就是幫助接受復康的對象學習自己幫助自己,讓他們可以回到日常生活和職場上。復康的使用者除了殘疾人士之外,近年也慢慢擴展至長期病患和長者,目標是幫助他們延緩或避免殘疾的發生。根據2013年的統計全港有約57萬名殘疾人士,殘疾的定義包括肢體殘障、視障、聽障、器官殘障、智障等,而這些殘疾人士的失業率比一般人高,殘疾人士為6%,一般大眾為3.4%。另外,隨著人口老化,香港的長期病患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也越來越多,至2013年已經佔了全港人口的19.2%。 本港不同類型康復服務都有輪候的情況,其中以智障人士宿位的需求最為嚴重,現時輪候嚴重智障人士宿位的申請者已超過二千人,平均輪候時間約14-17年,而一般護理安老院的輪候時間亦需要大約2-3年。這反映仍有很多有需要人士未得到應有的關愛及照顧。

HKMED小小編:復康會對於這些需求做了什麼的回應?

梁佩如博士:

面對人口老化,殘疾人士的比例也會跟著快速增加。對不少的長期病患以及長者來說,身體機能的變化而導致殘疾其實是一個過程,如果自我管理與復康做得好,其實可以避免或減緩殘疾的發生。例如,糖尿病管理好就可以減低併發腎衰竭、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所以,復康會的服務對象已經從殘疾人士,逐漸擴展至長期病患、長者以及面對健康挑戰的人士,這樣就可以防患未然,減緩殘疾人士的增加 。

針對長期病患、長者和面對健康挑戰的人士的復康工作,復康會的安老中心及日間護理中心都結合了專業的復康設施與服務。另外適健中心的水療(Hydrotherapy)更是很多有長期痛症人士的必選項目。

針對殘疾人士與長期病患的就業機會,除了復康服務外,復康會的職業復康及再培訓中心提供再培訓課程、工作指導、就業配對與跟進服務。復康會下的社會企業「營康薈」有5家復康用品店並聘用殘疾人士,目的是為殘疾人士及慢性病患者提供就業及培訓機會,希望可以增強他們的工作能力和自信心,重投職場,令他們可以重回就業市場,自力更生。

HKMED小小編: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可以與讀者分享?復康會又是怎樣解決這些困難?

梁佩如博士:

本港的人力資源不足是復康服務發展的困難之處,包括治療師、護理院、復康助理等。復康會在這方面一直推動與醫院、跨界別及自助組織(如病人組織)的相互合作,更不段鼓勵義工的支援。另外,我們也使用創新科技來解決人手欠缺的問題,例如:面對香港言語治療師短缺,我們開發了全世界第一個廣東話的言語訓練程式,讓中風後失去語言能力的患者通過程式就可以在家中做練習,而治療師會根據患者傳送回來的進度安排不同類別的練習,這樣言語治療師就可以更有效率地治療更多病患者。

HKMED小小編:對於殘疾或健康有挑戰的人士,會建議怎麼面對與適應?親人又可以做什麼調適及從旁協助?

梁佩如博士:

對於殘疾人士、慢性病患與健康有挑戰的人士,及他們的親人,應常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及設立目標,這對病情都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的社工很多時候會找與患者情況有相接近的「過來人」義工作探訪,這樣患者會比較容易打開心房,而透過過來人的分享,患者也比較容易面對及適應殘疾或疾病帶來生活上的改變。我們也鼓勵殘疾人士、慢性病患與健康有挑戰的人士作角色轉化,從一個接受治療的角色變成幫助或教導其他與自己狀況相似的朋輩輔導員或導師。 對於親人以及照護者,我們會建議「照顧好家人,由關顧自己開始」,因為照顧者是24小時的工作,照顧患者的一些扶抱動作也會造成自己身體上的勞損,所以照護者要知道自己也是值得被照顧的,除了鍛鍊身體也要保持正向的心理及積極的社交網路與圈子。在這方面復康會對於照護者提供「照顧者支援服務」,他們可以參加互助小組,與同路人互相傾訴日常生活上的困難,一起做減壓運動等。雖然當照顧者的角色很辛苦,但往往就是在過程中可以重塑與親人的關係,所以我鼓勵每一位照顧者常保持樂觀的心態。

HKMED小小編:對於殘疾人士,香港社會可以怎麼加深了解以及給予援助?

梁佩如博士:

為了讓大眾可以加深對於殘疾人士的了解與復康的重要性,復康會每年會舉辦一次「無障行者」(Barrier Busters)的活動。參與者會組隊接受挑戰,感受殘疾人士離家出門會遇到的障礙與挑戰。 對於有意參加我們的義工團隊,我們鼓勵你的加入。我們的義工團隊主要分成專業人士義工、過來人義工和社區義工。專業義工是現職醫療人士、已退休的護理人員、治療師及其他專業人員等;過來人義工是曾於復康會接受復康治療入士;而社區義工則是有意成為義工參與服務工作的其他人士。

HKMED小小編:復康會快邁向60週年,對於下一個10年你們希望達成什麼新的目標?

梁佩如博士:

對於未來的發展,復康會將會投入重建藍田綜合中心和擴建在深圳的頤康院。重建與擴建後便可以增加長者、殘疾人士及智障人士的宿位及服務,新的設備也可以為使用者提供科技輔助的個人化整合服務。透過結合科技例如遠程康復醫療(Telerehabilitation),我們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讓家人可以即時看到復康的進展,增加患者與家人之間的互動與參與,另外一方面科技也可以讓我們打破傳統需要與治療師一對一的模式,讓復康變得更有效率(例如之前提到的廣東話言語治療程式)。 2019年將會是復康會的60週年,我們將會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其中一些活動例如:三月份舉辦研討會讓業界同工更深入探討復康議題及推出新版本無障礙指南讓更多行動不便人士享受外出的樂趣;四月份會有互助真人圖書館讓真人變成一本書分享自己的復康歷程或互助的經歷;六月份會為我們的義工舉辦「互助大使嘉許禮」,感謝他們對香港復康的貢獻;十一月更會舉辦「無障行者」活動,歡迎大眾組隊參與,接受挑戰,感受殘疾人士經常遇到的障礙與挑戰

HKMED小小編:梁博士,你為什麼會加入復康會?

梁佩如博士:

我本身是一位社工,在1994年加入復康會。 我一直很相信「充能」(empowerment),這概念跟之前提到「助人自助」的概念不謀而合。我也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潛能,而在人生的歷程中可能會遇到某些不能回頭的限制,就像殘疾人士,但正正是這些挑戰能激發出人內在的潛能。在工作當中,我被很多服務對象感染,他們的人生經歷和故事教會了我要珍惜生命和生命的意義,我亦體會到作為社工我們只是一位陪伴者/促進者,一個提供支援的平台,讓他們可以在當中得以發揮潛能及價值。我個人的目標是希望提供一個平台讓人可以成長和發揮潛能,而復康的概念和復康會的理念與我個人的信念與目標是吻合的,所以我很感恩可以在復康會從事復康的工作,服務許多滿有生命力與感染力的朋友。

梁佩如博士

香港復康會總裁

​關於我們

香港醫療站的創主是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網上平台,為香港市民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醫學資訊。

 HKMED
  • Facebook Basic Black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Join our mailing list

Never miss an updat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