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心臟專科 譚廣明醫生】



大家可能對腦中風比較熟悉,但「腳中風」卻比較少接觸,究竟這是一個什麼疾病?


譚醫生:

所謂「腳中風」即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與腦中風一樣同為與血管阻塞有關的疾病。

血管遍布人體全身,當中可能因為老化或各種慢性疾病而導致堵塞,令血液無法為身體各個器官提供養分及氧氣,導致器官壞死;如果它發生在心臟,它會導致心髒病發作; 而如果發生在下肢,就會形成腳中風。

當下肢的動脈出現血流及供氧不足,而患者繼續行走及運動,就會引發疼痛,影響下肢活動能力。


「腳中風」有什麼症狀?


譚醫生:

  • 早期:下肢經常麻痺、發涼;經常現肌肉痙攣(腳抽筋)但一般在短時間內都會得紓緩

  • 中期:在長距離行走或是運動一段時間後,大腿、小腿會出現疼痛的間歇性跛行(即突然感覺自己走不動)

  • 晚期:短距離走亦會出現腳痛,平時會感覺到腿部痠軟及疼痛;夜間及天氣轉涼時情況特別嚴重

嚴重的話,腿部皮膚的顏色發生變化:變得蒼白沒有血色,甚至變紫或變黑、下肢冰冷、脈搏減弱、患肢水腫或傷口久不癒合。最嚴重可致下肢發黑、壞死,甚至出現合併感染,最後可能要截肢。


有哪一類人士屬於患病高危一族?


譚醫生:

以下人士患上「腳中風」的風險較常人高3至4倍:

  • 經常吸煙

  • 60歲以上

  • 高血壓患者

  • 糖尿病患者

除此之外其他高危因子包括:年齡( > 45歲)、性別(男性 > 女性)、經常抽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凝血功能有問題、飲食(高油脂、高糖、高熱量等)及生活壓力等,這些人罹患腳中風的機率都較一般人高。


患者在生活上有什麼需要注意及預防方法?


譚醫生:

活動上: 如果只是輕微至中等程度的病人,即間歇性跛行患者,醫生會建議病人改變靜態生活方式。適當的運動不單可以改善病情,還可以提升對自身症狀的耐受性。但如果患者屬於嚴重階段,經醫生專業評估之後因應個別情況安排合適的運動建議。


生活上: 腳中風與血管循環關係相當密切,所以要減輕症狀及預防都可以由控制三高著手。

(預防方法)想預防腳中風就要注意掌握以下三大要點:

  1. 控制慢性疾病:三高、糖尿病患者等族群皆屬高危一族,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必要時以預防藥物控制減少血管栓塞的可能。

  2. 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包括養成運動習慣、謹記「三低一高零反式」飲食法則: 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多食高纖維食物, 杜絕反式脂肪, 多喝水,規律運動、避免久坐。

  3. 注意保暖:天冷會令血管收縮,易使病況惡化,因此天氣寒冷時務必做好保暖工作。

近年腳中風在香港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甚至有年輕化的跡象。為什麼有會出現這個狀況?


譚醫生:

腳中風之所以越趨年輕,一方面同都市人不良生活習慣有關。腳中風由血管梗塞而造成,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工作壓力大,吸煙喝酒,飲食上進食高油、高糖、高鈉的食物,而且少做運動,所以容易出現血管問題。


有什麼方法可以檢查自己有沒有患有腳中風?


譚醫生:

以下資料僅供參考,實際情況或有差異,詳情請向主診醫生查詢。

自我症狀檢查


視診:

  • 觀察腳指頭膚色是否紅潤,如果太過蒼白表示有血管阻塞的可能。

  • 感受腳指頭的溫度是否溫暖,如果冰冷表示有血管阻塞的可能。

  • 觀察腳指頭背部的腳毛,通常生長旺盛的話,代表滋養毛髮的營養豐富,也間接證明足部的血流穩定。


觸診:

摸摸看腳部的動脈,去感受是否有強烈的搏動、跳動。

  • 足背動脈

  • 脛後動脈

  • 外側跗骨動脈


抬肢實測血液循環:

  • 首先抬起下肢,此時腿部應會因血流受影響而稍為變白

  • 然後將下肢放下,腿部若因血液循環正常而回復紅潤,就代表血管健康

若發現自己有出現間竭性跛行等以上提及的症狀,有任何懷疑請向醫生求醫。

自我進行30秒以上的蹠屈試驗去測試你的大腿或小腿肌肉有沒有疼痛

第一步: 首先請站直. 你可以靠牆或靠在椅子上用手支撐以幫助保持平衡.

第二步: 盡可能抬高起你的腳跟,同時保持雙膝完全伸展。

第三步: 完以上操作後,請將腳跟放低到地面,並儘可能快地重複該循環.




譚廣明醫生

心臟專科

Comments


​關於我們

香港醫療站的創主是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網上平台,為香港市民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醫學資訊。

 HKMED
  • Facebook Basic Black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Join our mailing list

Never miss an updat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