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消融術治心房顫動「脈衝場」新療法最安全【蔡文俊醫生 | 心臟科專科】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患者的心臟泵血功能會降低,並增加血塊在心臟內形成的機會,令中風及心臟衰竭之風險倍增。由於部分病人無法透過藥物控制病情,需改用導管消融術改善心律問題。有心臟專科醫生解構現行三大消融術,其中最新引入香港、以高壓電流治療房顫的「脈衝場消融術」,其危險性及併發症風險最低。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心臟每分鐘會跳動60至80下。心臟專科醫生蔡文俊醫生解釋,心臟內兩個心房及兩個心室會輪流跳動,當心房收縮之後,就會泵血至心室,繼而心室再收縮,會泵血離開心臟至其他器官。然而,若心臟的電流傳導系統出錯,令心房內的電流不規則地流動,間歇性才傳去心室,便會導致心跳異常。
「病人有時會感到心跳時快時慢,出現心悸現象;心房顫動病人的整體心臟供血機能差了,因為心房幾乎不太郁動,單靠心室不規則地跳,運動時會氣喘。」他坦言,部分患者沒病徵,部分人則有心翳,亦有病者因心跳過快而血壓低,導致暈眩甚至突然暈倒。
蔡醫生續稱,房顫會增加中風危機,當房顫出現期間,心房會減少跳動,心房內的血液有機會凝固,形成血塊,「若血塊由液體變成固體,沿著血管彈上腦部,就有機會中風。」
事實上,心瓣毛病、甲狀腺問題、血壓高、糖尿病及睡眠窒息等疾病,也有機會增加房顫機會,故醫生會對症下藥解決病因,如成因不明,多會處方控制心跳的藥物,以減少電流錯誤流動。對於中風機會較高的患者,則會額外處方薄血藥。
不過他直言,如藥物無法改善房顫,便要考慮手術治療,最常用的是導管消融術,包括最傳統的「射頻消融術」、其後引入的「冷凍球囊消融術」,以及最新的「脈衝場消融術」。
「不論哪種消融術,也是要在心房製造一些疤痕,將心臟電流規範著,使電流不會亂走,就沒那麼容易出現房顫,分別只是用不同能量去製造疤痕。」蔡醫生說,傳統的射頻消融術用高溫熱力,像「燒焊」般逐點逐點使疤痕形成,手術過程要二至三小時。
但他承認,射頻消融術須在心房內進行,併發症包括導致中風及肺靜脈收窄,由於心房也貼近食道,手術時有傷及食道之險。
至於冷凍球囊消融術,蔡醫生表示,這原理是以冷凍的能量令心房細胞的特性改變,手術過程在兩小時內,優點是影響食道或肺靜脈收窄之風險也較低,這手術會亦有機會傷及神經線,導致橫隔膜出現痲痺。
「最新的脈衝場消融術,與熱能及冷凍相比,危險性、併發症風險也低很多,原理是用高壓電流在局部地方去改變細胞特性,達到消融效果,絕少影響食道肌肉或神經線細胞。」他重申,新治療的成功率不遜於冷凍治療,手術需時大約一小時,「除了心房結構異常的病人,可能所需技術或效能會有限制,絕大部分其他病人也適合。」
蔡文俊醫生 | 心臟科專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