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消融術治心房顫動 「脈衝場」新療法減併發症 【心臟科專科|奚小嫻醫生】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正,當心房紊亂電流頻率高達每分鐘350至650下,會導致心房出現顫動狀態,增加血塊在心房內形成、脫落再流到腦部引致中風;而高頻率電流也會不規則傳導至心室,導致心悸、氣喘、心搏過速和心衰竭。針對房顫的三款消融術近年相繼引入本港,有心臟專科醫生說,消融術作為第一線治療,整體成功率近七成,療效較服藥為佳,其中以「脈衝場」治療的手術時間最短,也減少對附近組織的傷害。


根據本地研究,在社區生活的65歲以上長者中,約7%患有心房顫動,但心臟科專科醫生奚小嫻表示,房顫患者或毫無病徵,往往發生併發症才求醫,因而該數字有機會遠低於真實情況。除了年紀增長,男性、高血壓、糖尿病、心肌疾病及冠心病的患者;肥胖人士、飲酒市民、以至缺乏運動或過量運動的人士,出現心房顫動的風險亦較高。


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出現中風的機會是正常人士的五倍,死於心臟衰竭的風險也是常人的三倍。奚醫生坦言:「這種中風病情特別嚴重,也更高死亡率。房顫患者中風後通常不良於行,甚至有進食、溝通障礙。」

 

治療方面,她指目前高危患者須長期服用預防中風藥物,近年研究更發現及早控制心率能有效減少中風、住院及心臟死亡機率。然而以藥物控制控制也並不理想,或要服用多於一種藥物,而長期服用高劑量心率藥物可引致嚴重副作用。消融術作為第一線治療,其成功率較用藥高五成,至於出現嚴重併發症之風險其實與長期服藥也差不多。

 

由於七成三防顫動源於肺靜脈內過度活躍的電流,所謂消融術,就是透過不同能量消除『肺靜脈』附近的左心房組織,隔絕肺靜脈與心房之間的傳導,以圍堵不正常的電流,從而根治心房顫動。

 

奚醫生解釋,「射頻消融術」是以高能量射頻消除不正常心房細胞。手術進行時先在腹股溝位置進行靜脈穿刺,然後把一條直徑約4毫米的導管輾轉由股靜脈,經右心房引導至左心房,再如「燒焊」般逐點逐點環繞肺靜脈一圈。至於「冷凍球囊消融術」,則以壓縮球囊代替射頻導管從腹股溝引導至肺靜脈及左心房的連接位置,以液態氮充盈球囊後,就能以低溫同時消除肺靜脈周圍一圈的組織。

 

這兩種消融術皆以微創進行,優點是康復時間快,一般翌日可出院;但她直言,消融術也有不足之處,包括手術期間刺穿心臟引致心包積血;而射頻或冷凍能量也會造成「無差別殺害」,波及肺靜脈內部以及心臟附近的大動脈、食道或橫隔膜神經線。


令人關注的是,這些「殃及池魚」的併發症可在術後數周、甚至六至九個月才出現:「肺靜脈收窄可以很嚴重,當血液不能流入左心房,肺部就會有出現積血,更可能令一部分肺組織壞死,患者可能出現持續咳血和肺炎⋯⋯消融術造成食道組織破壞初期,病人未必有任何病徵,然而兩、三星期後則突然感覺胸口不適,高燒、血壓降低,如未能及時到醫院接受手術,則可能短時間內吐血甚至死亡。」原來射頻或冷凍能造成持續破壞,令心臟及食道穿孔,當血液大量流入食道,病人即有極高猝死風險。不幸地,醫學界暫時無法完全避免這些併發症的發生。

 

奚醫生續稱,「脈衝場消融術」以高頻及高壓的電流在短時間內殺死心房細胞,實驗證明有關頻度及電壓有針對性,對肺靜脈、食道的影響極低,即使高頻電流偶然會引致隔神經痳痺及心血管痙攣,一般短時間會內恢復。由於手術以同樣步驟進行,術後同樣翌日可出院。


她強調,現行三種消融術的成功率差不多,大約是七、八成,各有優點及不足。射頻消融術可應用在房顫以外的治療;冷凍球囊除了快捷方便更是應用多年,醫學界對其了解較深;脈衝場的功能性介乎兩者之間,然則技術較新,長遠療效要繼續觀察:「如若沒有特殊需要,我一般會讓病人選擇;例如病人很害怕有延遲性併發症,他們便傾向選擇脈衝場治療。」



心臟科專科|奚小嫻醫生



Comments


​關於我們

香港醫療站的創主是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網上平台,為香港市民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醫學資訊。

 HKMED
  • Facebook Basic Black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Join our mailing list

Never miss an updat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