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後腹痛或涉膽結石 延誤治療恐危及生命 【潘冬平教授 | 外科專科】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往往用餐時間短,進食後間歇腹痛或頗常見;但有外科教授指出,餐後上腹脹痛或劇痛,未必源於胃部問題,有機會由膽囊結石所致,膽石問題若果不及時處理,可以引起膽囊炎、膽管炎、胰臟炎等急性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呼籲患者盡早求醫。
十分之一成人患膽結石
「有研究顯示,大約每十個成年人,就有一個有膽石。」香港大學外科名譽教授潘冬平教授表示,膽石是指在膽囊內積聚之結晶體,其中大部分是「膽固醇結石」,當飲食中攝取過量膽固醇,膽汁內的膽固醇濃度愈高,膽固醇沉澱形成結石的機會愈高,故肥胖人士正是膽結石之高危族。
同時,女性因受荷爾蒙影響,令膽汁內的膽固醇濃度較高,也比較容易形成膽石,其風險高於男士。他續稱,部分疾病如糖尿及肝硬化,患者亦較常出現膽結石。而患有溶血性貧血的病人,由於膽汁內的膽紅素較高,增加了形成「色素性結石」的風險。
為何膽結石患者會有餐後腹痛的病徵?潘教授解釋,當人進食後,腸胃會發出訊號,刺激膽囊收縮,將膽囊內儲存之膽汁經膽管排到十二指腸,以幫助消化脂肪。然而,若膽囊內有結石,甚至卡在膽囊頸部位置,就會引起不同程度之脹痛,甚至觸發如抽筋般的劇痛。
膽管或胰臟發炎可致死亡風險
潘教授解釋,膽結石雖是常見疾病,若延誤治療,或可引起致命的併發症:「急性膽囊發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致,嚴重可以弄穿膽壁,導致腹膜炎,有機會死亡;膽管發炎則有機會細菌入血,即敗血症,也有生命危險;若急性胰臟發炎,嚴重可出現壞死性胰臟炎。」
鑑於膽結石之後果可大可小,他呼籲患者若果有症狀應該及早求醫,目前醫學界已有不同療法。若膽石只在膽囊內,未有併發症,患者只是間歇性腹痛,現行標準治療是以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雖然在技術上可以做到「保膽取石」,免卻患者切走整個膽囊,但由於膽石之復發率很高,「保膽」後如要再做手術,手術難度也會增加,故標準治療是切去膽囊。
膽管鏡新技術擊碎堅硬膽石
潘教授續稱,一旦體內的膽石已從膽囊掉進膽管,導致發炎,醫生除了處方抗生素,也可使用內窺鏡通過十二指腸膽管出口,把導管放進膽管內配以「網籃」或「氣囊」將膽石取出。若膽管內的膽石體積大,且比較堅硬,醫生則會採用膽管鏡新技術,以激光、電動液壓等能量先將膽石打碎,再把碎石拿走,最後才進行膽囊切除手術。
要預防膽結石,他呼籲市民奉行健康飲食,控制體重,減少攝取脂肪。至於近年愈趨流行的斷食減肥,他強調若長時間禁食,會導致膽囊減少收縮,使膽汁易於沉澱而增加膽結石風險,故減肥人士應定時三餐進食,以每餐減少食量代替斷食,再配合運動,方為上策。
潘冬平教授 | 外科專科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