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 預防及治療 全攻略 [潘冬平教授 外科專科醫生]
什麼是膽結石?
膽囊位於肝臟的下方,主要作用是儲存肝臟所產生的膽汁,當膽汁中的物質沈澱在膽囊或膽管中形成的固體物質,這就是「膽結石」。膽結石主要分為膽固醇石和色素石。膽結石的患者有八成都是膽固醇石,膽固醇石是膽汁裡的膽固醇長期沈澱而形成的,而色素石則是膽囊內的血紅素與鈣質混合後形成的。
高風險人士
40歲以上女性
肥胖與高脂肪飲食習慣
減肥 (短時間內)
習慣長時間不進食的飲食習慣 (例如長期不吃早餐或午餐膽囊減少收縮容易沈澱膽固醇造成膽結石)
懷孕、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 (因女性雌激素會減慢膽囊的活動容易造成結石)
肝硬化或溶血性貧血病患 (血紅素在膽汁的濃度增加,與鈣質混合後形成色素石)
膽結石會有什麼症狀?
膽結石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痛症,痛也有分兩種,一種是抽筋痛,另一種則是上腹脹。抽筋痛比較容易確診,但其實很多病患一開始都是進食後上腹有脹氣的感覺,所以很容易誤以為是胃痛或胃酸逆流的問題。如果有併發症的患者例如膽囊炎或許也會出現發燒和黃疸等症狀,這時候就要及時去急症室就醫。
膽結石會引起什麼的併發症?
膽結石除了引起症狀外,也可能會引發併發症。當膽結石造成膽囊出口堵塞就可能會引起急性膽囊發炎,當結石掉落膽管時就會造成膽管發炎或黃疸,當結石造成胰管堵塞時就會引發急性胰腺炎,這些都是可以致命的併發症。每年大約1-2%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所以年輕的病患出現併發症的機會會較高。
什麼時候需要接受治療?
身體檢查時做的超聲波檢查一般都可以看出患者有無膽結石,大部分有膽結石的病患並無症狀(約八成),一般無症狀的結石,病患接受觀察即可(無需立即處理),有症狀時就會建議手術治療。但亦有例外,例如膽結石相關的併發症在罹患糖尿病或在使用類固醇藥物的病患會增加其死亡風險,所以除了症狀外,醫生也會視乎患者的特殊狀況來建議提前做手術。另外,膽結石的病患患上膽囊或膽管癌的機會會提高7-8倍,所以如果家族裡有癌症病史的病患也會建議考慮接受手術。
膽結石的治療方案
治療膽結石的唯一方案為通過微創切除手術把膽囊完全切除。這樣才可以把手術風險、結石復發風險和併發症風險減至最低。
治療方面可否保留或部分保留膽囊?可否把膽囊裡的結石擊碎再取出?
以前有研究嘗試使用碎石的方法拿出膽結石,但發現併發症的風險很高,主要是因為膽囊出口與膽管都很細小,所以碎石很容易會造成堵塞引起膽囊炎、膽管炎甚至急性胰藏發炎等可致命的併發症。
膽囊本身很薄而膽汁也是一種很容易滲漏的液體,所以如果通過打開膽囊來拿出結石的話,手術難度與風險會大大的增加。另外,正常的膽壁有一些機制可以減少膽固醇的沈澱,所以膽結石的產生與膽壁本身的功能喪失有關,臨床上也發現大部分保留膽囊的病患,手術後膽結石復發的機會非常高 。
所以,為了降低手術、結石復發以及併發症的風險,會建議把膽囊完全切除。
膽囊完全切除,日後生活會不會有很大的影響?
膽汁其實是肝臟負責製造的,膽囊只是一個儲存膽汁的器官,所以完全切除膽囊後,身體還是可以製造膽汁去消化食物,所以並不會影響日後的消化功能。病患一般最擔心就是手術後會否容易出現肚瀉的情形,肚瀉的主因是儲存膽汁的功能喪失後消化脂肪的功能也會下降,而未被消化的脂肪會刺激腸道造成肚瀉。根據研究只有約百分之五的病患在手術後會出現肚瀉的後遺症,其實大部分病患的身體會慢慢適應,如果可以減少攝取油膩的食物,不適的症狀一般會在術後三個月內慢慢減少,所以大部分病患其實都可以恢復正常飲食。
接受膽囊切除手術需要住院多久?
手術需要大約一小時,手術完成後大約一小時就可以恢復進食,一般病患可能會安排早上住院,下午做手術,隔天早上再出院,所以從住院到出院大約24小時 。
如果膽結石一到兩個月才痛一次,可否暫時吃止痛藥,等到有併發症再做手術?
膽結石如果等到出現併發症時才做手術,這時侯在發炎加上感染的情況下,病患會有生命危險而且手術的難度會增加,很多時候可能需要開刀處理(微創切除的方法已不適用)。
如何去預防膽結石?
潘教授建議讀者可以注意日常飲食的習慣,減少進食高脂食物及避免肥胖。飲食方面儘量定時進食讓膽囊可以規律的收縮以減少膽固醇沈澱造成膽結石,如果早上出門太趕的話也建議準備一些方便的輕食來刺激膽囊收縮。另外,潘教授也建議如需減肥時儘量把時間拉長(至約六個月),因為短時間內減肥會刺激肝臟製造更多膽汁,增加形成膽結石的機率。
潘冬平教授
外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榮譽教授
養和醫院榮譽顧問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外科碩士
香港外科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