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 2019全新攻略(下集)- 治療須知 [胡依諾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糖尿病的治療應基建於生活習慣開始,從飲食均衡減少糖分與熱量的攝取,選擇合適的食物來降低血糖,再配合作息正常與適量運動來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
糖化血紅素(HbA1c)每上升1%,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就增加二至四成,所以最理想是把HbA1c維持在6.5%以下。若剛確診患糖尿病時糖化血紅素僅僅超標,患者可以先嘗試改善生活習慣來降低血糖;但如果調整生活方式三個月後糖化血紅素仍高於7%,一般患者就需要配合藥物治療來改善病情。如果確診糖尿病時糖化血紅素嚴重超標(如接近10%),更可能一開始便需要使用針劑才能將血糖控制下來。
生活習慣
健康的飲食習慣
飲食方面,建議患者戒煙,減少飲酒和外出用膳。另外,儘量減少精製糖的攝取,並適量食用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是指食物對增加血糖快慢的影響力,所以升糖指數越低代表該食物進入人體後對於血糖的升幅較低,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適量運動,保持作息有序
運動能幫助控制體重並提昇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有助降低體重和血糖。此外,也能鍛鍊心肺功能,幫助患者放鬆心情。運動的基本原則為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可按個人喜好選擇合適的帶氧及強化肌肉的運動。另外,睡眠不足會令身體壓力荷爾蒙分泌失調影響血糖,患者應在工作和休息之間取得平衡。
自我監測血糖水平
患者可按照醫生的指示定期自行測量空腹及餐後血糖值。除了傳統利用指尖採血的家用式血糖測試機外,現時亦有其他無須採血的掃描式葡萄糖檢測系統,以無痛的方法無間斷地監察葡萄糖值,有助患者了解身體對食物及藥物的反應;詳細分析數據亦有助醫生選擇最適合糖友的個人化治療方案,改善血糖控制。
藥物治療
糖尿病的藥物種類繁多,藥物治療也日趨進步,從以往一天服藥數次到現在一天一次,讓患者的生活可以更方便,以下是其中一些較常用的藥物和藥物上的一些新趨勢:
雙胍類
雙胍類是常用的第一線糖尿病藥物,作用原理為抑制肝臟釋放過量糖份,並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從而降低血糖。傳統的速效配方雙胍類主要的問題是容易引起腸胃不適,而且須每天服用兩至三次。近年推出的緩效配方雙胍類對腸胃比較溫和,病人出現副作用的機會減少一半,而且一天只須服用一次,已於私營醫療機構廣泛採用。
磺胺尿素
磺胺尿素作用是刺激胰臟細胞分泌和釋放胰島素,從而降低血糖,但有可能引致體重上升的副作用。另外磺胺尿素也容易導致血糖過低,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冒冷汗、手震、心跳加速、疲倦、飢餓等病徵;長者及腎衰竭患者更加要小心使用。
DPP4 抑制劑
DPP4 抑制劑能減低腸降糖素的分解,增加餐後胰島素分泌和抑制升糖素,達到降低進食後血糖升幅的效果,但對控制空腹血糖作用稍遜。
SGLT2 抑制劑
此藥物能抑制腎臟的葡萄糖回收,並協助身體排出過量的葡萄糖,有助降血糖減體重,甚至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但由於尿液含糖量上升,會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風險。亦由於SGLT-2 抑制劑具利尿效果,對於長者或同時併用利尿劑時,需留意脫水或低血壓之風險。此外,2015年美國FDA發布了SGLT2 抑制劑可能導致酮酸中毒(ketoacidosis)之安全性資訊。當糖尿病人胰臟功能衰弱,體內胰島素濃度過低或長時間禁食,酮體就會在體內累積,而服用此藥有機會令酮酸進一步上升。患者如果出現任何酸中毒相關徵狀如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腹痛或嗜睡就應立即就醫。
胰島素
如前所述,如果二型糖尿病患者本身病理是缺乏胰島素分泌(SAID 或SIDD類糖尿病)最理想的治療都是及早用胰島素。其實如果確診糖尿病時血糖嚴重過高(血糖16.7mmol,或HbA1c 10%以上),尤其是如果有消瘦,口渴尿頻等病癥,反映胰臟功能已嚴重不足,唯有注射胰島素才能有效降糖。隨着年齡增長,胰臟功能亦會跟隨時間逐漸衰退,當超越了口服藥可以控制的地步,注射胰島素可以補充患者缺乏的胰島素,減輕胰臟的負擔從而控制病情。香港的硏究顯示,確診糖尿病時的年紀越輕、患上糖尿病時間越久、身型越瘦、及HbA1c越高,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機會就越大。然而,仍有不少患者使用的舊式「中長效型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效果不夠穩定,特別是在藥力峰值時會容易出現血糖過低情況;新一代「長效型胰島素」能達到更平穩的藥物濃度,可有助減少血糖過低的機會,注射時間也可較彈性。
腸泌素(GLP-1)
GLP-1是腸胃道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又稱之為腸泌素或腸降糖素。正常人攝取食物後,腸道會釋放腸泌素告知中樞神經系統讓食欲下降,提升胰島素並抑制體內的升糖素,從而穩定血糖水平。透過注射GLP-1不僅可降血糖也可降體重,亦可保護心臟,一舉多得。以往注射GLP-1需每天一次,近年的新型腸泌素針劑只需要每週注射一次,十分方便。
手術治療
減重手術治療(Bariatric surgery)能有效地控制肥胖及其引致的共病,包括糖尿病。術前可利用ABCD評分預計手術治療糖尿病的成效:即是指患者年齡(Age)、體重指數(BMI)、胰臟功能指標(C-peptide)和罹患糖尿病的年期(Duration)。如果患者越年輕,體重越高、罹患糖尿病時間越短、胰臟功能越強,減重手術能緩解糖尿病的機會就越大。但減重手術治療最重要是有「多重專業團隊」的合作:集合外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及營養師,從術前到術後的生活及藥物調整及互相配合,才能給予患者最佳的治療。
糖尿病可以逆轉嗎?
雖然實驗的短期效果能否達到長期緩解還有待研究,但毫無疑問,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對於控制糖尿病是很重要的。患者應該與醫生和營養師多溝通,找出最合適自己的飲食方案,再配合個人化的藥物治療,才能持之以恆地做好血糖控制。
胡依諾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
英國威爾斯大學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榮譽)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英國卡的夫大學實用皮膚科學文憑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