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通波仔」手術後「剝牙」有出血風險?解釋「通波仔」3個常見誤解 【陳智彬醫生 | 聖保祿醫院心臟科專科】

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數據,2020年全港因心臟病死亡人數有6,561人,名列致命疾病第三位。而眾多心臟病中又以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是引致死亡主因。其實冠心病如能及早發現,患者只要接受「通波仔」手術,便可大大降低風險,然而,坊間不少人仍對「通波仔」存有誤解,例如手術風險及術後用藥等等。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智彬表示,「通波仔」技術發展至今其實已經是一項成熟的手術。了解「通波仔」前,先要知道冠心病成因。冠心病其實是粥樣硬塊在冠狀動脈內壁積聚,引致動脈管腔收窄,血液供應減少,令患者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甚至死亡。因此,醫生會從病人大腿內側動脈或手腕的橈動脈放進微細導管,伸延到心臟血管收窄位置,從導管中釋放球囊,充氣撐開血管,再放置支架,以防血管再收窄,即所謂「通波仔」 手術。


誤解1:通波仔是大手術?

陳智彬醫生表示,「通波仔」是一項成熟手術,如果只是為其中一條心血管通波仔和放置支架,只需半小時至1小時,除非是嚴重個案,例如心血管鈣化嚴重,或要同時為多條血管放置支架,手術時間才會較長。


誤解2:通波仔後要食「薄血藥」?

坊間有說通波仔後要長期服「薄血藥」,陳醫生解釋,「患者通波仔後一般要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士匹靈,並非薄血藥。如果病人術後情況理想,半年後會先停用其中一種抗血小板藥,但另一種一般都會長期服用。」


他解釋,由於通波仔後會在心血管放入支架,而支架是外來物質,有可能凝聚血小板,結成血塊,「如果突然間形成很多血塊,血管有機會再堵塞。」抗血小板藥可減低血小板在支架上凝結,約半年後血管內壁細胞會修復,並覆蓋支架,金屬不再暴露,便可以停其中一種藥。


誤解3:通波仔後不能「剝牙」? 由於長期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因此患者通波仔後不能施手術?甚至不能脫牙?陳醫生表示,抗血小板藥雖然會降低凝血效果,但其效果不至於會令病人完全無法止血,因此如果病人只是服用阿士匹靈,絕大部份手術仍然可以照常施行,「譬如切盲腸、開肚等手術大部分都可做。」

至於脫牙,陳醫生指出脫牙雖會出血,但亦有方法可以止血,「因為傷口是暴露出來,有方法可止到血。」不過,他舉例指如眼科手術或脊椎手術,由於傷口並非暴露,難以透過按壓止血,而且出血影響後果嚴重,「例如眼科手術出血可能會影響視力,或者脊椎手術出血可能影響神經,少少出血都不容許,這些特別情況,就要由相關醫生決定用藥安排。」


最後,陳醫生提醒,通波仔後首星期患者要避免劇烈運動,傷口位置亦要避免用力,但一星期後已可循序漸進提升運動強度,與普通人無異。


陳智彬醫生 | 聖保祿醫院心臟科專科


​關於我們

香港醫療站的創主是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網上平台,為香港市民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醫學資訊。

 HKMED
  • Facebook Basic Black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Join our mailing list

Never miss an updat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