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醫新聞
醫專訪
醫TV
醫點滴
醫Mail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Blog
More
August 1, 2019
|
施蘊知醫生
腸易激綜合症,又稱為「腸敏感」,是一種腸道功能失調的疾病,雖然並不會造成生命危險,但卻對日常生活與社交可以造成很多不便和影響。香港約有6.6%的人士罹患腸易激綜合症,女士的比例比男士高(1.3比1),而其中5位患者裡只有1位知道自己罹患此疾病(21%)。
腸易激綜合症案例分享
曾經有一位20幾歲的病患,從小就常常腹瀉,雖然已經習慣症狀,但長大後不希望約會中途也要排便,所以開始就醫。有一些病患則每個月都會出現腹痛及腸胃炎的症狀,但經過檢查後腸胃都一切正常。
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與病理機制
腸易激綜合症有很多不同的成因, 例如家族遺傳、病患本身腸道蠕動和敏感度增加的問題、心理健康(憂鬱症、焦慮症)、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等。另外,嚴重的腸胃炎後也容易激發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的病理機制暫時還不明確,而最近新的理論為「腸腦軸關係」,指的是腸與腦之間的神經傳導以及腦袋怎麼分析從腸道而來的訊號有關。
腸易激綜合症的確診
醫生診斷時會詢問病患的病徵,也會驗大便和血或照腸。腸胃...
March 18, 2019
吳志豪醫生
什麼是「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又俗稱「腸敏感」或 「腸燥症」,是腸臟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之統稱。「腸易激綜合症」並不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亦不會對生命有直接威脅,但其頻密發作的腹痛和排便問題等症狀,可以造成患者在日常生活很大的困擾與影響。
「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
「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腸道與正常人的結構一樣,成因暫時亦未明,但可能與以下的因素有關:
腸道蠕動問題
神經敏感度增加
腸胃炎影響
腸內細菌改變
心理因素
食物過敏
家族遺傳
腸易激綜合症的定義
根據羅馬三診斷標準(Rome III/IV criteria),腸易激綜合症的定義為過往三個月,每星期至少一日感到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的情況,而排便後會得到一定的紓緩 ,或腹部不適時,大便的次數或質地會發生變化,例如大便次數增加或減少、質地變硬或變軟。 以上情況或症狀下,如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又找不到其他病...
January 3, 2019
李永恒醫生
都市人精神緊張,食無定時,容易消化不良和胃痛。日積月累之下,胃壁黏膜受損,便會引致胃出血。胃出血是內出血的一種,情況嚴重時患者會失血過多以至休克,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胃出血即上消化道出血
所謂「胃出血」,準確來說是「上消化道出血」,出血位置未必在胃部,也可能在食道或十二指腸,最常見的原因是消化性潰瘍,即胃部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腸胃本身的黏膜會分泌黏液自我保護,若黏液分泌太少或胃酸分泌太多,十二指腸或胃部會自我消化,出現潰瘍。當潰瘍破壞黏膜,侵蝕粘膜下的血管,便會引致出血。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和阿士匹靈會令腸胃粘膜變薄,所以不少長期服用這類藥物的關節炎及心血管病患者都有消化性潰瘍。根據臨床統計,不少潰瘍患者胃部都受到幽門螺旋菌感染,而且容易復發。
除消化性潰瘍外,嚴重胃炎、肝硬化引致的食道或胃部靜脈曲張亦有機會引致內出血,扣喉或嚴重嘔吐會令食道底部或賁門受損,其他疾病如食道癌、胃癌等同樣會引致上消化道出血。
上吐下瀉 血液顏色反映病情...
腸道敏感人士 須知 [施蘊知醫生 腸胃肝臟科]
患上腸易激綜合症![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吳志豪醫生]
胃出血可大可小 [李永恒醫生 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
認識大腸癌 做好預防措施 [施蘊知醫生 腸胃肝臟科]
May 27, 2018
「乙型肝炎」 香港10人就有1人是帶菌者 [徐成智醫生 腸胃肝臟專科]
April 19, 2018
無形的慢性殺手 - 脂肪肝 [張世華醫生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
April 9, 2018
隱形殺手肝硬化 乙型肝炎檢查最關鍵 [李達榮醫生 腸胃肝臟專科醫生]
February 23,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