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馬拉松跑手或增心房顫動風險 [心臟科專科 | 劉駿良醫生]

  • Fiona Luk
  • Mar 17
  • 3 min read

醫生籲持續房顫患者不宜長跑 | 免戒口新型薄血丸降中風危機


全城盛事「渣打馬拉松」下月9日舉行,總參賽人數預計多達7.4萬。近年長跑風氣熾熱,但曾發生多宗跑手猝死事件。心臟科專科劉駿良醫生坦言,「半馬」、「全馬」等高強度運動未必適合心臟病人或長期病患者,研究發現持續參與馬拉松的極限運動跑手,甚至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翻查過去十年的紀錄,本港在2015、2017、2018及2024年的渣馬,均有參賽者暈倒後不治,他們年齡介乎24至52歲,部分跑手所參加的是十公里賽。


劉駿良醫生指出,過去有研究分析,35歲以上參與長跑等極限運動而引起急性猝死的,通常與心血管問題有關,即血管已嚴重阻塞,在賽事期間因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引起的心跳紊亂而致命;35歲以下的猝死者則多涉心室紊亂的心律不正,亦有機會由先天性心臟病或心肌肥厚等隱性疾病所致。


事實上,不少醫學組織呼籲市民恆常健康,例如每周做三至五天運動,每次持續15至20分鐘,可達保護心臟之效。但他強調,「但如果是極限運動如馬拉松,對心臟要求大很多,已超乎要維護心臟健康的水平了。哪些人不適合做?就是病情控制不穩定的病人。」


劉醫生舉例,高血壓患者、心血管已有逾五成阻塞的病人、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正患者、結構性心臟病患者、中度至嚴重心瓣病人,若病情未受控或未接受治療,未必適合參與這些劇烈運動。由於馬拉松對心臟負荷大,他直言,更有研究顯示馬拉松跑手與極端運動的參加者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但沒有甚麼病徵或很隱性,那跑手和運動員也未必知道自己有心房顫動。」


劉醫生解釋,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患病率約佔人口的1%。心臟心房與心室之間有電線聯繫,在正常情況下,當心房跳動一次,心室會隨之跳動一次,但當心房顫動使心房跳動紊亂,每分鐘可跳動逾300次,影響心室只間歇性收到訊號,令心室跳動缺乏規律,導致中風機會大增五倍,死亡風險亦升兩倍。因此,若房顫患者病情持續,未必可承受高強度的馬拉松賽跑。


如房顫患者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心血管毛病、年紀在65歲以上或曾經中風等多重高危因素,中風危機更高,醫生將處方俗稱「薄血丸」的抗凝血藥。他坦言,傳統薄血藥與多種蔬菜及中西藥相沖,服藥者且要頻密覆診及驗血,令部分病人自行停藥,但隨著新型抗凝血藥面世,藥物劑量更穩定,毋須經常調校,用藥者「可以很放心吃蔬菜,大部分中西藥也不會影響藥物吸收及作用,也證實藥效可降低75%中風機會。」


劉醫生補充,房顫患者若只是間歇性發作,且接受治療後病情穩定,也可考慮接受馬拉松訓練,賽前也可由心臟科醫生評估,「但大部分普羅市民、心臟病患者、長期病患者,未必要去玩那麼劇烈的運動,一般十公里、五公里或三公里賽也很適合他們,風險較低,對心臟健康也更好。」


至於將參加馬拉松的跑手,劉醫生建議他們量力而為,一旦跑步期間胸口不適或有受壓感覺、心跳突然紊亂且急促、腳步不穩、感到頭暈甚至即將休克,應該立即停步終止比賽,以策安全。



心臟科專科 | 劉駿良醫生
心臟科專科 | 劉駿良醫生

資料由劉駿良醫生提供

Comments


​關於我們

香港醫療站的創主是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網上平台,為香港市民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醫學資訊。

 HKMED
  • Facebook Basic Black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Join our mailing list

Never miss an update

HKMED Publications, Hong Kong.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Any medical information published on this website is not intended as a substitute for informed medical advice and you should not take any action before consulting with a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bottom of page